2024受难节灵修经文
时序 | 主要事件 | 经文 |
周日 | 光荣进耶路撒冷 | 太二一1-11;可十一1-11; 路十九28-44;约十二12-19 |
周一 | 咒诅不结果的无花果树; 洁净圣殿 | 太二一12-17;可十一12-19 路十九45-48 |
周二 | 和宗教权威辩论并谴责他们; 预言圣殿被毁及末期的灾难; 用比喻教导门徒 | 太二一23-二五46; 可十一20 -十三37; 路二十1-二一38 |
周三 | 祭司长/文士密谋杀害耶稣; 耶稣在伯大尼受膏 | 太二六1-16;可十四1-11; 路二二1-6;约十二1-8 |
周四 | 逾越节的最后晚餐 | 太二六17-35;可十四12-31; 路二二7-38;约十三-十七 |
周五 | 客西马尼园的祷告、被捕; 受审、钉十字架、埋葬 | 太二六36-二七66; 可十四32-十五47 路二二39-二三56 约十八-十九 |
周六 | 在坟墓里 | 无声 |
3月24日 周日
读经:马可福音 11:1-11
这一天耶稣和门徒来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。 在橄榄山那里,他打发两个门徒去对面的村子。 他们按着耶稣的吩咐,顺利带回了一匹驴驹。 耶稣就骑上。 有许多人把衣服铺在路上,也有人把树枝砍下来,铺在路上。 前行后随的人都喊着说:和散那!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! 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! 高高在上和散那! 耶稣这样进了耶路撒冷,入了圣殿,看了各样物件。 天色已晚,就和十二个门徒出城,往伯大尼去了。
耶稣的事奉在此达到顶峰! 他有先知的能力,可以预知事情的发展;他有君王的尊荣,在众人的拥护与爱戴声中,进了耶路撒冷城! 他也有祭司的胸怀,于是进了圣殿,查看各样物件。 这城、这殿、这民,常在耶稣心上。
声望如日正当中的耶稣,一点也没有忘记他的使命。 选择骑着驴驹进城,正是因为心里惦念着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,「锡安的民哪,应当大大喜乐。耶路撒冷的民哪,应当欢呼。看哪,你的王来到你 这里。他是公义的,并且施行拯救,谦谦和和的骑着驴,就是骑着驴的驹子」(亚9:9)。 百姓看他是「奉主名来的」,是与「大卫之国」息息相关的;他所关注的,却是成为谦和的王,拯救众民的王!
这一周的第一天,在热闹非凡、众人簇拥之下,谦和的耶稣,沉稳、笃定地踏上十字架的苦路,也是他成就救恩的最后旅程。
3月25日 周一
读经:马可福音 11:12-19
这一天,耶稣与门徒经过一棵无花果树。 那不是结果子的季节,所以树上没有果子。 耶稣却对树说,「从今以后,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」。 这是怎么回事呢? 有人以为耶稣因为肚子饿,又找不到果子吃,一时怒气发作,所以咒诅了树。 的确,无花果树就因而枯干了(11:20)。 不过,这并非正确的解释。 试想,如果耶稣有能力,借着说话就使树枯干,他不是可以行神迹,使树快速结果,或用其他的方法变出食物吗?
其实此处的耶稣,就像旧约的先知。 昨天,他巡行了耶路撒冷;今天,他要开始宣讲上帝的心意。 为了使众人印象深刻,他刻意选择了视觉的教材,也就是眼前的无花果树。 我们以为平常的一棵树,对以色列人来说,那可是国家或民族的代表。 换言之,耶稣的行动传达了一个严肃的信息——正如一棵不结果的树面临可怕的刑罚,蒙神钟爱、却不结果的以色列也将遭遇严厉的审判。 我们也许还可以为那棵可怜的树辩护,因为结果子的季节尚未来到,问题是以色列能有怎样的辩护呢?
这比喻式的信息,具体清楚地显露在圣殿里。 那原该是万国祷告的殿,却成为万人空巷的商场。 更可怕的是,祭司长、文士,这些宗教的领袖对于其中的错谬,完全无感。 审判岂不该临到他们吗?
受难周的第二天,耶稣指出,审判将至,我们能逃得过吗? 我们能为自己辩护吗?
3月26日 周二
读经:马可福音13:1-2
在马可福音记叙耶稣传道生涯最后一周的经文中,有关圣殿的对话很可能是最短的一段。 耶稣从殿里出来的时候,有一个门徒对他说:「夫子,请看,这是何等的石头!何等的殿宇!」耶稣对他说:「你看见这大殿宇吗?将来在这里没有 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,不被拆毁了」(13:1-2)。
表面上看来,这不过是师徒之间随性的一段对话,不过,它的影响深远。 的确,耶稣的言论与作为常常使当时犹太人的领袖难堪。 但是,论及圣殿被拆毁,就完全是不同层次的事。 这刺激了祭司长以及公会成员的敏感神经。 最终,这成为控诉耶稣的罪状之一(可14:58)。 即使是一段时间之后,提及此事的司提反(徒6:14),仍因此被群众用石头打死。
圣殿原来是上帝同在的记号。 因此,它成为以色列敬拜的中心,万国祷告的殿。 难怪,对圣殿的攻击或不敬,总被视为滔天大罪。 只是,腐败的宗教体系,已经使得圣殿完全变质,它被政治绑架,成为权贵阶级的提款机;它被商业污染,成为廉价安全感的贩卖机。 于是,人人成为披着羊皮的狼,彼此欺骗吞吃。
耶稣怎能不厌恶圣殿的种种呢? 他断言,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。 但是如此一来,人要去哪里寻找永恒的家乡?哪里才是漂泊人的安歇之所,难道神与人要永远分隔?
原来,答案在耶稣! 祂自己要成为新的圣殿,涂抹罪人的败坏,挪去世界的挣扎。 祂是道成肉身! 在祂里面,我们得见完全的上帝;在上帝里面,我们有最深的安息,最大的满足。 祂自己是我们的家,也是万国永恒的家。
3月27日 周三
读经:马可福音 14:3-8
在受难周的记叙中,这个温馨的故事可以说独树一格。 不过,如此评价仍然低估了它的重要性,因为耶稣曾经吩咐,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讲福音,都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,以为记念。 究竟这女人所行的,有什么深意呢?
首先,她是唯一一位知道在耶稣受难前,就为他的安葬做预备的人。 跟随耶稣的门徒不少,簇拥的众人更多,耶稣也曾多次提及他要受苦,被弃绝,被杀(例如,可8:31-32)。 但是,只有这个女人听在耳里,记在心上,并且付诸行动。 由此可知,她是个明白主心意的门徒。
其次,由她的行动可以看出,她对耶稣的爱有多深。 香膏可能与她一生的幸福有关联,或至少代表极大的财富。 然而,对她而言,她的未来生活与耶稣即将面临的死亡相比,前者实在微不足道。 此时,她愿意付上极高的代价,不管是金钱,或是承受别人的批评,来表达她对耶稣的爱。 耶稣为了拯救世人,奋不顾身,至终死在十字架上。 她也愿意为了耶稣,摆上一切。 由此可见,她是个效法主榜样的门徒。
最后,在爱耶稣与爱人的选择上,她成为一个美好的见证。 宴席上众人选择的是无懈可击,必然赢得掌声的行善。 然而,耶稣的回应指出,伦理、道德的基础其实是信仰。 除非我们真正从心里爱主,我们的善行,不容易长久。 我们看起来还不错的举动,有时甚至是出自参杂的动机,毫无可取之处。
我爱主吗?
3月28日 周四
读经:马可福音 14:22-26
这一天耶稣与门徒一起庆祝了逾越节,记念以色列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子,立国的起点。 当年,以色列人宰杀了羊羔,将血涂在门楣上,上帝的使者因而「逾越」而去。 以色列人不但没有遭遇灾殃,反而可以趁着埃及人国难之际,「逾越」而去,离开了长久的奴役生活。
门徒们依循传统,年复一年地庆祝着逾越节。 不过,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概是他们心中常有的感叹。 上帝的确在遥远的过去,施展大能。 然而,之后的以色列,因为君王的背信、权贵的腐败,大部分的历史充斥着哀声与叹息。 门徒们做梦也没想到,这古老的节日,竟然可以有更深更远的意义。 耶稣明白指出,从今日起,这个节日也要指向将来。 那创始的上帝,也是成终的上帝,祂不但拯救人离开欺压、逼迫,祂更要解决罪恶的捆绑、死亡的辖制。 在逾越节,我们可以热切期待「喝新的那日子」!
门徒们更没有想到的是,耶稣改变了他们对「上帝的国」的认识。 历史中的逾越节,始终有着民粹的色彩——因为以色列人蒙恩,埃及人遭难。 这一次的逾越节,付出生命的却是个真以色列人。 耶稣反转了逾越节的角色。 因着祂的宝血,我们的性命都得存留,我们都是逾越节的生还者,如同当年得自由的奴隶一般,都在神的家中,成为立约的儿女了。 在逾越节,我们可以热切期待「在上帝的国喝新的那日子」!
于是,耶稣与门徒唱了诗,就出来,往橄榄山去。
3月29日 周五
读经:马可福音 15:1-15
耶稣被逮捕了,巡抚彼拉多审讯了他。 耶稣承认自己是犹太人的王,但对所有的控诉都保持缄默。 彼拉多自己知道,光是这个称号,其实无法入人于罪,因为既无实证指明耶稣推翻罗马的意图,更无行动显示革命的本质。称王的这人,顶多是个疯子,而非该死的叛乱犯。
不过,彼拉多的政治神经非常发达。 他知道,很多人乐见耶稣遭难。 于是,他把耶稣与巴拉巴并列,交给众人选择。
犹太人此时有个风俗,在节期时,他们可以要求释放一个囚犯。 结果,百姓选择了巴拉巴,一个真正作乱的人。
如果我们问,到底是谁杀了耶稣?
我们显然可以责怪这些没有脸面,无名的百姓。 群体容易被煽动,在群体之内躲藏容易,群体,是最可怕的杀手。
当然,我们也可以追踪百姓之后的黑手,那些道貌岸然的祭司长、文士、公会的代表等等。 每个人都有流人血的罪。
我们也可以责怪风俗。 这个奇特的规矩背后有个诡异的逻辑。 在节期,群体的判断比任何的官员更有智慧,群体的感受比持守公义、追寻真理更重要。 不消说这是荒谬的规定。 但是因为它可以让百姓觉得他们比巡抚还大,难怪行之有年。 也许我们可以说,诡异的风俗杀了耶稣。
当然,我们也可以回到狡猾的彼拉多。 众人是选择了巴拉巴,他得到自由。 问题是,为什么没有被选上的耶稣就因此有罪、该死? 彼拉多自己知道,这人没什么该死的罪。 寻求掌声的彼拉多,显然罪无可赦。
只是,我们也不得不想想,为什么耶稣不出声? 为什么不露两手,让这些人瞧瞧? 他为什么要甘愿接受鞭打,他为什么要上十字架?
到底是谁杀了耶稣?
3月30日 周六
无经文
这一天是犹太人的安息日。 街市的寂静无声,仿佛同情着门徒的遭遇,他们各人瘫坐在角落,不知如何整理思绪,谁能想像,耶稣竟然在坟墓里? 那称自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的耶稣,沉睡在死亡里。
历世历代的圣徒,在死亡的沉寂中,悲哀的呐喊着 —
路德说,真正的神学以及认识上帝的道理,在于寻找探索隐藏于苦难中的上帝。
潘霍华说,永活的上帝是在十字架上受苦受死,软弱无能的上帝。
德蕾莎修女说,我的灵魂受着煎熬,被上帝离弃,上帝不再是上帝,上帝你不再存在。
远藤周作借着《沉默》里的洛特里哥喊出,我很绝望,我很害怕,主啊,祢的沉默如此沉重,我祈祷着,却迷失了。
无声,可能是上帝临在的序幕。 在约伯与朋友话都说完,都安静之后,上帝在旋风中启示自己。
无声,可能是上帝作为的序曲。 在永恒的安静为背景之下,上帝说,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
今日无声。
无声。